新闻中心
果蔬冷链物流需依托 “互联网+”提升智能化水平
类别: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:2016-09-07 11:03 浏览: 次
果蔬冷链物流需依托 “互联网+”提升智能化水平
冷链物流已成为果蔬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的必然基础,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节点。日前,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分会副会长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升在接受《中国企业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目前,我国的果蔬冷链物流存在果蔬采后商品标准化处理薄弱,果蔬电商供应链条长、缺少社会化协同等诸多问题,需要依托“互联网+”提升果蔬冷链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水平。
规模不足成本过高
冷链物流是果蔬“互联网+”的发展基础,是果蔬电商流通的品质保证。
蔬菜采后的主要特点是新陈代谢旺盛,呼吸强度和蒸腾量极高,货架期短。因此,蔬菜采后应立即预冷、除去田间热、降低品温、保证蔬菜新鲜品质,同时在适宜的低温条件进行冷链运输、销售及配送,以延长产品货架期。
刘升告诉记者,对果蔬采后进行标准化处理,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采后损失,保证商家提供给消费者最优的商品品质;建立果蔬冷链物流操作技术规范,可以给电商商家提供果蔬冷链物流技术指导。
在刘升看来,目前“互联网+”果蔬冷链物流存在果蔬电商供应链条长,中间环节多,果蔬电商运营模式有待调整、果蔬采后商品标准化处理薄弱、果蔬冷链物流操作技术规范缺乏,小生产大市场,生产者多以散户为主,缺少果蔬供应链巨头,果蔬产品生产管理和可追溯的难度大,果蔬流通质量追溯体系不健全、客户订单零散且配送量小,电商冷链物流成本高等问题。
与此同时,“还存在电商模式下果蔬物流配送关键技术落后,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,冷链装备缺乏,冷链流通率低、电商冷链物流不同阶段的数据信息分别掌握在供应商、分销商、承运商等不同主体手上,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信息不互通和不透明、最前一公里专业化预冷极低,最后一公里出现断链、果蔬品质得不到有效保证等问题。”刘升坦言道。
对此,刘升认为,冷链物流首先要创新发展模式,这对农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农产品未标准化,达不到市场规格,直接影响市场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,进而影响冷链物流。其次,各个电商的供应链条上应建立公共平台,数据链断裂导致生产销售运输互相脱节,缺少部门和行业间的协作整合,导致整体效率不高。再次,科研开发和应用断档,要把技术落实到生活中。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,应该全程使用冷链技术,尤其做好最前最后一公里,但因为冷链运输成本高,市场存在趋利性,一些商家不是全程应用冷链技术,使产品质量下降。此外,还需加强社会协作,单个电商承担商品买卖的一切环节,无论是在商品产地还是供应链上的环节都未形成规模,电商运营成本高,盈利不足。
缩短产业链 加强产业分工
那么如何发展果蔬冷链物流,刘升这样建议道:
首先,发展“互联网+”冷链物流,是适度扩大果蔬总需求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;其次,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,建立标准规范,建设综合运输和物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,提升果蔬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;再次,发展多种形式的高效便捷果蔬电商物流新模式,促进物流与制造、商贸、金融等互动融合;第四,推进“互联网+”车货匹配,运力优化,实现车辆、网点、用户等精准对接;第五,探索实行“一票到底”的联运服务,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实时交易;第六,创新电商运营模式和监管方式,规范市场秩序,强化安全管理,使冷链物流更好地服务发展、造福民生。
刘升补充道,中国农产品总体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,人均产量有望成为美日的3倍,中国应该节省人力、物力资源,化数量为质量,加大对农产品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投入,增加有效供给,减少浪费;科研开发和应用断档,要把技术落实到实际应用中,做好最前最后一公里,全程使用冷链技术,保证产品质量。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应用可以达到90%以上,而我国不足20%;冷链物流成本过高,要细化产业分工,做单一产品,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,降低物流成本;研发新技术新设备,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和应用,提高整体社会效益;在政策上,国家应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,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,用道德约束自身,在果蔬运输过程中全程使用冷链技术。另外,针对一些冷冻食品、易腐食品和特殊商品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法规。
此外,刘升还表示,目前生鲜电商相继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模式不合理。
刘升表示,“我国生鲜电商企业主要以B2C发展模式为主。做生鲜的电商企业初入行当,涉水不深,还没有能力应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,什么都做,则什么都做不好,从商品采摘到配送至消费者手中,冷链物流成本高。而美日等发达国家采用B2B的发展模式,产业分工细致,专注于单一产品或单个环节,专业化程度高,产品规模大、运量大、质量高,冷链物流成本低。”